基层社会治理的途径和目标?
一、基层社会治理的途径和目标?
1,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建的功能,有效整合各种力量和资源,确立权责明晰、分工负责、内在驱动、激励有效。
2,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摒弃社会戾气和悲观失望情绪,引导民众理性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强化民众基于客观感知预设合理期望,营造友好和谐互信的人际关系和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3,规范社会法治秩序,合理处置各类社会矛盾和社会利益关系,切实保障基层公共安全,维护好民众的合法权益。
二、传统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旧有的城乡二元结构逐渐瓦解,新的利益群体和阶层不断产生,随之各种新的利益诉求不断涌现,解决这些问题不仅缺乏一些制度规范,也缺乏有效的实践经验,导致一些矛盾问题久拖不决。同时,随着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加快,涉法涉诉、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环境污染等问题不断增多。
安全防控压力不断加大。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进一步转变,农村的治安形势不容乐观,压力不断增大。尤其随着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数量的不断增多,很多针对目标人群的刑事犯罪居高不下。加之老人和儿童的辨别能力和防范意识有限,极易产生各种群体性问题。
提供服务能力相对不足。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权利意识的增强,需要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更加多样化、优质化、科学化和人性化的社会服务。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受资金、人员、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很多基层社会治理机构无法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
三、方法论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发展方法论是指导工作的理论基础,用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维去看待社会环境品质提升,更具科学性与完整性。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对于社会治理来说,一切治理举措都是围绕着主体来进行开展的,因此,我们必须科学地以识个人的存在,把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把个人的社会作口干与社会历史环境有机统一起来。
四、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主要做法和成效:一是强化领导抓责任。建立基层社会治理领导机构,层层落实责任,领导率先垂范,以上率下亲自抓,形成工作合力。
二是群防群治抓基础。发动基层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基层社会治理,发挥村居社区楼院长的带头作用,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识,形成人人都是管理员,群防群治抓好基层社会治理的良好局面。
三是健全机制抓管理。健全完善基层社会治理各项管理制度、村规民约,建立奖优罚劣的考核评议制度,为打造积极向上、管理有序的基层社会治理新局面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
五、基层社会治理的短板和弱项有哪些?
短板和弱项主要有:在新形势下,基层治理面临的矛盾纠纷复杂多变,在信息化高速时代,电子信息深化基层治理的方法还有缺陷。
六、社会问题的研究理论主要有?
社会问题研究的几个理论(05.4)
(一)社会病理学
社会病理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社会有机体理论,它将社会比作生物有机体,并按照医学模式,把符合自然法则因而也符合人们道德期望的社会安排视为“健康的”,而把违背道德期望的人和事物视为“病态的”。
(二)社会解组理论
社会解组理论盛行于20世纪20、30年代。所谓社会解组,是指社会中的各种规则对约束个人的行为失去效力,社会既不能提供给人们以预期的奖赏和回报,也不能对违规的行为以惩罚。
社会解组由三种形式:一是无序状态;二是文化冲突;三是价值崩溃。
(三)价值冲突理论
价值冲突理论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经过大萧条和二战之后在40、50年代占据了社会问题研究的主流地位。
价值冲突理论认为,由于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既得利益的不同,人们对同一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价值评判标准和不通的立场、态度,因此在采取某个行为措施改变某一社会现象时,常常会引起矛盾和冲突,而这种矛盾和冲突往往发生在群体之间。
这里理论的持有者认为文化价值或兴趣上的冲突是造成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提倡研究社会实际存在的利益关系。
价值冲突理论认为有三种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中存在的利益与价值分裂的情况,一是交涉;二是达成协议;三是使用权力。
(四)行为偏差理论
行为偏差理论把社会问题看作偏离社会规范的偏差行为的结果。关于这一理论我们在第十二章第二节已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五)社会建构理论
社会建构理论认为,不存在客观意义上的社会问题,所谓社会问题是人们主观建构出来的,社会问题仅仅是人们对某种社会情况的界定过程的主观产物,因此研究社会问题的社会学家真正面对的研究对象不是社会问题本社,而是某种情况如何被定义为社会问题的社会建构过程及其客观条件。
七、研究财务造假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防范再现造假现象,防止税款流失兼顾市场平等竞争。
从会计信息反映的角度来看,会计造假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会计事项造假和会计报表造假,前者是指通过诈骗、盗窃等手段,将公司资产变为个人所有或使用,后者则是通过故意谎报某些财务价值,造成增强获利能力的假象,从而欺骗股东和债权人等利害相关人。
八、教学策略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教学策略研究的理论和实战依据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依据教学的具体目的和任务(教学方法要服从和服务于教学目的和任务);
二是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要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
三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要符合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还要考虑学生所处的文化背景,并能促进其心身全面发展);
四是依据教师本身的素养条件(要符合教师的实际情况,能扬长避短);
五是依据各种教学方法的职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九、跨文化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汉语国际教育的跨文化实质,决定了"跨文化教学意识"和"跨文化施教能力"对于汉语国际教育所具有的不可或缺、纲举目张的现实意义。
这一意识是否达标,直接影响到教师基本施教能力的强弱,影响到汉语习得的过程顺利与否,影响到教学效果的成败优劣。
十、什么是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这个题目解答起来本身就是一个课题。
简要的回答可以概括以下内容:课题,大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拟课题题目的。对于这类课题,需要拟题人对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实践意义进行阐述,或者说,你自拟的课题其研究价值是什么,研究的起点是什么,研究的目的是什么,等等。通常这部分就是以“综述”方式的呈现出来。另一类课题是命题式的,就是由他人或某个组织提出需要研究的课题,你是去应答的,那么,对于这类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实践意义通常不需要你去解读,而是要直接了当、开门见山地研究课题的实质性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