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一、课堂提问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激发兴趣的原则学生学习班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如果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这是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师只有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提问,才能吸引学生去积极思考。
2、启发思维的原则教师的提问应富有启发性,教师必须明确,提问不等于随意发问,也不能为提问而提问,教师的提问应具有现实的意义,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其思维能力。
3、难易适度的原则问题太容易不易引起学生的重视,问题太难又启发不了学生思考,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掌握情况,有的放矢进行提问,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
二、简述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情绪?
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情绪有,(1)好奇,它是一种以认知为基础的情绪,当学生知觉到他们知识存在不足时就会产生好奇。
(2)兴趣,它是个体力求认识、探求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对学习有重要影响。
(3)愉快,它是一种正性情绪,是人或事物符合个体当前优势需要时的一种主观体验。
(4)焦虑,它对学习起促进作用还是起抑制作用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
三、什么是课堂中的真问题?
所谓课堂中的真问题,应该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真的解决不了的问题。
现实中,很多同学学习有惰性,不愿意去思考,老师问学生有没有问题的时候,很多学生敷衍回答,说了一些不是自己的真的不懂得问题。
还有的老师,不去调查,想当然的以为学生可能对一些问题不懂,实际是这些问题不是学生真的困惑所在,不是真问题!
四、学生课堂听讲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笔记对学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前一篇文章:思维导图笔记和传统笔记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可以了解到,思维导图在笔记方面有着巨大优势。因为运用思维导图记笔记不是为了简单地记录知识点,而是在知识点中建立起各种各样的联系,所以,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要着重听以下内容:
1)听老师讲课的线索
在听课过程中,学生可以用思维导图记录老师的讲课思路,例如:与时间顺序有关的信息,因果关系的原因与结果,问题的成因、影响、解决方法等,把零碎的“珍珠”串成“项链”,这样可以帮助学习者从老师的思考视角对知识进行加工,从认知负荷理论看,只有把零碎的知识串连成有机整体,扩大组块的容量,减少组块的数量,才能降低学习者的认知负荷。
2)听新知识自身的内在联系
老师讲课的线索多是线性化的,老师反复重复的地方、声调激昂的时候、放慢语速停顿时、转折语之后的内容,都可能是重点出现的时候,在听课时需要特别注意聆听,找出关键词记下来,并且不断去发现知识内部的联系,还原知识本身的内在结构。
3)听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听课过程中,及时地把自己的理解添加到思维导图中,这样新旧知识就有效建立起了联系。用思维导图记笔记时,尽管老师的思路是线性的,但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实时把内容添加到合适的地方去。
举个常见的例子:老师说“我刚才讲×××的时候忘了一点”的时候,如果选用传统笔记,学生大多会按其老师的讲解顺序记录在密密麻麻的文本中,这对理解和复习都非常不利。但在思维导图笔记中,学生能方便地将其补充到合适的位置上。可以看出,用思维导图记笔记的过程也是学习者对知识进行动态加工的过程,能帮助学习者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促进深入理解。
五、简述课堂纪律的类型?
课堂纪律的类型如下:
1、教师促成的纪律。需要教师给较多的监督与指导。例如小学生入学时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3、任务促成的纪律。某一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而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
4、自我促成的纪律。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体内化以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便出现了。
课堂纪律的定义
就个体而言,课堂纪律是学生行为所施加的外部准则与控制。当他们逐渐被学生接受或内化时,就可以称之为纪律,学生能自觉地自我指导和自我监督。
课堂纪律的目的
课堂纪律是指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行为,不干扰教师上课,保证课堂目标的实现制定的要求学生共同遵守的课堂行为规范。
课堂纪律的意义
保证课堂教学正常进行;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课堂纪律的制定
课堂纪律的形成和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
民主性和平等性原则;
人性化原则;
简约条文和习惯相结合原则。
课堂纪律的提高
以爱感化,以情动人;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习惯和意识;
灵活处理回答;
树立教师威信。
六、简述课堂纪律的功能?
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以求课堂目标的最终实现,必然要求学生共同遵守课堂行为规范,从而形成课堂纪律。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其功能主要有:(1)保证课堂教学正常进行;(2)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3)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七、受力分析中要注意的问题?
受力分析是力学的一个基础,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受力分析就是分析物体受哪些力的作用,并将物体所受的力在力的示意图中表示出来,有时还需求出各力的大小及合力的大小。只有正确分析出物体的受力,才能进一步研究物理过程,因此正确的受力分析,是成功解决问题的关键。掌握这十个注意事项。保证受力分析不会出错。
1.明确研究对象 只分析研究对象所受的力,不分析研究对象对其他物体所施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所研究的对象上。比如两个物体 AB 并排 挨着放在地面上,有个力F朝着A的方向推B,如果A为研究对象,那除了重力支持力摩擦力,我们只分析B对A的弹力即可,不能把F也一起分析,因为F不作用在A上,F对A的影响已经通过B对A的弹力表达了。
2.只分析性质力只分析根据性质命名的力,不用分析根据效果命名的力,如动力、阻力、下滑力等。
3.找到施力物体每分析一个力,都应找出施力物体,以防止多分析某些不存在的力。
4.注意运动状态 注意运动状态,物体的受力情况会随运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必要时要根据学过的知识通过计算确定。 比如物块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然后做匀速直线运动,这两段的受力情况是不一样的。
5.合力和分力不能同时分析合力和分力不能同时作为物体所受的力,我们分析的时候要注意只分析实际存在的力,不分析它们的合力或分力。
6.注意题目隐含条件为了使问题简化,题目中会出现一些带有某种暗示的提法,如“轻绳” “轻杆”暗示不考虑绳与杆的重力;“光滑面”暗示不考虑摩擦力;“滑轮”“光滑挂钩” 暗示两侧细绳中的拉力相等。
7.注意弹力的多样性弹力表现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平常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等实际上都是弹力。
8.注意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中相对运动的趋势要由研究对象受到的某些他力来确定,例如,放在倾角为θ的粗糙斜面上的物体 A,当用一个沿着斜面向上的拉力F作用时,物体A处于静止状态.从一般的受力分析方法可知A一定受重力G、斜面支持力FN 和拉力F,但静摩擦力 可能沿斜面向下,可能沿斜面向上,也可能恰好是零,这需要分析物体A所受重力沿斜面的分力与拉力F的大小关系来确定。
9.注意不要分析研究对象对其它物体的力不要把研究对象所受的力与研究对象对其他物体的作用力相混淆.譬如以A物体为研究对象,则要找出“甲对A”“乙对A”......的力,而“A对甲”“A对乙”......的力就不是A所受的力。
10.注意画图时所有力要共点画出受力示意图时,物体所受的各个力应画成共点力,力的作用点可沿力的方向移动。
八、简述豆腐制作中的材料制备问题?
一、选料:选用新鲜黄豆,用干选法过筛或用水选法筛除杂物、劣质豆、草木和砂土等杂质。
二、浸豆:把黄豆浸泡于水中,除去浮于水面的杂质,水量以浸没黄豆为准。在浸泡的过程中,防止泡豆水质变酸变馊,而影响豆浆质量,根据具体情况及时换水1次,浸泡时间根据气温不同而异,玛卡,一般是夏天泡豆4-6小时;冬天可延长至9一12小时。
三、磨浆:把泡好的豆分多次加入磨浆机中,边加黄豆边加水,磨成豆浆糊,一般是0.5千克泡豆加水0.5千克左右,磨浆时,加豆加水要均匀,与磨速协调一致,这样才能磨出细腻而嫩滑的豆浆。
四、过滤:豆浆过滤一般用过滤网布或面粉袋,把磨好的豆浆糊5千克(约相当于1千克干黄豆)加入约20℃的温水2.5千克,拌和均匀后装入布袋,吊起布袋,用手摇动,待浆液流出,反复操作3―4次,直至浆液沥干为止。
五、煮浆:取过滤后的生豆浆放入锅内,猛火加热煮沸(或用水蒸气加热)煮至锅面豆浆泡沫破裂,撤火便得熟豆浆。
六、点浆:点浆一般用盐卤作凝固剂,1千克干黄豆需配用盐卤约10克(将盐卤溶解成25%-30%浓度的液态盐卤水30克)。点浆的方法:把煮沸的豆浆舀出锅后稍冷,待温度降至80℃时即可点浆。点浆时用小勺将豆浆向前不断搅动,慢慢加入盐卤水(卤水下面如有沉淀物,其沉淀物不能加入),当豆浆粘勺后,搅动放慢,加盐卤水的速度也相应放慢,直到豆浆出现玉米大小的豆腐粒时,停止搅动,盖上锅盖,保持约半小时就可以进行包浆工序。
七、包浆:包浆就是把豆腐脑倒在铺有棉布的木格内,包好,用重物挤压,玛卡益康,把水挤出,一般不能压得太干,若制豆腐干,则可以压至无水滴出为止 。
九、简述现代课堂学习中教学组织策略的特点?
人机互动的特点,小组学习的特点,开放式研究特点
十、课堂总结的目的和意义?
(一)课堂总结是课堂教学的最后阶段,课堂总结是教师对一节课所授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的过程
(二)课堂总结的作用
1、可以及时对所讲授的知识加以总结、整理
2、进一步深化概念、规律、反馈教学信息
3、利用总结埋下伏笔,为后续教学服务
(三)课堂总结的方法
1、拓展延伸法
巧妙设计课外活动题,拓宽视野,提升能力。新课程倡导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后小结时巧妙地设计一些课外活动题,如用英语描述制作粽子和用英语表达不同的烹饪方式,并且让学生在下节课上进行比赛。很多学生通过课外查阅资料获得了答案,虽然这些内容并不是书本上的知识,但通过探究,学生的视野及知识面都会得到拓宽。
2、发散式小结
教师在帮助学生梳理完知识点后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疑问,让同学们带着思考问题离开课堂。因为课堂的结束并不是完结,而是一个新的开始,此种方法还有利于下一节课的教学,可帮助老师顺利导入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