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翻译,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一闻倒也?

bdqnwqk2周前百科1

一、古文翻译,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一闻倒也?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翻译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希望听到真理啊!

二、古文中,学者散逸,逊于扰扰之中,犹志道不倦的意思?

意思是不久太行山以东地区发生盗贼侵扰之事,求学的学生们都流散(到其他地方去了)。乐逊在纷乱之中,仍然有志于道,孜孜不倦地学习。

【注释】

1、寻:不久。《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寻遣丞请还。”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未果,寻病终。”清张廷玉《明史》:“寻移刑部。”清邵长蘅《青门剩稿》:“帝寻被执。”

2、山东:称太行山以东地区。

(1)山的东坡。参见“山西”。

(2)战国、秦、汉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又称关东。亦指战国时秦以外的六国。《战国策·赵策二》:“六国从亲以摈秦,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矣。”南朝宋鲍照《数诗》:“一身仕关西,家族满山东。”唐章碣《焚书坑》诗:“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三国演义》第4回:“且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倘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山东非公有也。”

(3)称太行山以东地区。《史记·晋世家》:“冬十二月,晋兵先下山东。”唐杜甫《洗兵行》:“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仇兆鳌注:“山东,河北也。安禄山反,先陷河北诸郡。”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新旧五代史三》:“《义儿李存孝传》:晋已得泽潞,岁出山东,与孟方立争邢、洛、磁。《死事·张源德传》:晋已先下全燕,而镇、定皆附于晋,自河以北、山以东皆归晋。此‘山东’谓太行山之东,即以河北为山东也。”

(4)汉时称古齐鲁地区。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山东》:“汉时亦有称齐鲁为山东者,如《酷吏传》:‘御史大夫宏曰:臣居山东,为小吏时,宁成为济南都尉。’《儒林传》:‘伏生教齐鲁之间,学者由此颇能言《尚书》,山东大师,亡不涉《尚书》以教。’则齐鲁之号‘山东’,非无因矣。”

(5)省名。因在太行山以东,故称。唐属河南河北道,宋属京东路,金改京东路为山东路,明置山东布政使司,清至今相沿称山东省。

3、寇乱:侵扰。

(1)外患与内乱。《周礼·春官·大宗伯》:“以恤礼哀寇乱。”郑玄注:“兵作于外为寇,作于内为乱。”《墨子·非乐上》:“今有大国即攻小国,有大家即伐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诈欺愚,贵傲贱,寇乱盗贼并兴,不可禁止也。”《汉书·天文志》:“寇乱在其野者亡地,以战不胜。”

(2)侵扰。《后汉书·应奉传》:“延熹中,武陵蛮复寇乱荆州。”《周书·王勇传》:“魏永安中,万俟丑奴等寇乱关、陇,勇占募随军讨之。”

4、学者:做学问的人;求学的人。

(1)做学问的人;求学的人。《论语·宪问》:“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礼记·学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唐薛存诚《太学创置石经》诗:“儒林道益广,学者心弥锐。”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记事一》:“荥阳吕公教学者读书,须要字字分明。”清姚衡《寒秀草堂笔记》卷三:“学者当知所尚,不可视两刻为寻常而忽之耳。”

(2)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庄子·刻意》:“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己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诲之人,游居学者之所好也。”成玄英疏:“斯乃子夏之在西河,宣尼之居洙泗,或游行而议论,或安居而讲说,盖是学人之所好。”《史记·伯夷列传》:“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旧五代史·晋书·史匡翰传》:“尤好《春秋左氏传》,每视政之暇,延学者讲说,躬自执卷受业焉。”清李渔《比目鱼·赠行》:“昨日在几案之上,又见他几首新诗,竟是一个大文人真学者。”鲁迅《而已集·读书杂谈》:“研究文章的历史或理论的,是文学家,是学者。”

附注:“学者”古今异义,在文言文中大部分时候是指“做学问的人;求学的人”,如果做这样理解确实不合适再做“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来理解。现代汉语中则只有后一意义了。

5、散逸:流散。

(1)流散。汉蔡邕《玄文先生李休碑》:“自战国及汉,名臣继踵,支胄散逸。”《文选·潘岳〈西征赋〉》:“街里萧条,邑居散逸。”吕延济注:“散逸,无人也。”《北史·儒林传下·乐逊》:“寻而山东寇乱,学者散逸。”

(2)散失。《南史·徐勉传》:“及文宪薨,遗文散逸。”宋曾巩《请改官制前预令诸司次比整齐架阁版籍等事札子》:“其于督察漏略,检防散逸弥纶之体,不可不早有饬戒。”郑振铎《海燕·蝴蝶的文学三》:“这些剧本现在都已散逸,所可见到的只有《今古奇观》第二十回《庄子休鼓盆成大道》一篇东西。”

(3)闲散隐逸。《梁书·忠壮世子方等传》:“少聪敏,有俊才,善骑射,尤长巧思。性爱林泉,特好散逸。”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李建勋》:“年已八十,志尚散逸,多从仙侣参究玄门。”清吴敏树《宽乐庐记》:“然彼时以为建林虽性通少滞,亦会其身之所遇,便自散逸而然耳。”

(4)犹飘逸。唐王贞白《洗竹》诗:“锦箨裁冠添散逸,玉芽修馔称清虚。”

6、扰扰:

(1)形容纷乱的样子;烦乱的样子。《国语·晋语六》:“唯有诸侯,故扰扰焉。凡诸侯,难之本也。”《列子·周穆王》:“今顿识既往,数十年来存亡、得失、哀乐、好恶,扰扰万绪起矣。”唐武元衡《南徐别业早春有怀》诗:“生涯扰扰竟何成,自爱深居隐姓名。”唐杜牧《阿房宫赋》:“绿云扰扰,梳晓鬟也。”宋苏轼《荆州》诗之四:“百年豪杰尽,扰扰见鱼鰕。”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任你人影的憧憧,歌声的扰扰,总像隔着一层薄薄的绿纱面幂似的。”

7、志道:有志于道。

(1)有志于道。语出《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汉武内传》:“若其志道,将以身投饿虎,忘躯破灭,蹈火履水,固于一志,必无忧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鲍丘水》:“施主虑阙道业,故崇斯构,是以志道者多栖托焉。”

(2)把道理记在心里。志,通“识”。《国语·晋语三》:“志道者勿忘,将及矣!”韦昭注:“志,识也。及,至也。勿忘此占,言祸将至也。”

8、不倦:不厌倦;不劳累。《左传·昭公十三年》:“施舍不倦,求善不厌。”唐韩愈《上考功崔虞部书》:“其行道为学既已大成,而又之死不倦。”清徐士銮《宋艳·驳辨》:“公放傲其间,不复有荣念,对客则终日清谈不倦。”陈毅《纪念李大钊同志殉难三十周年》诗:“自学浑不倦,诲人何其勤。”

三、为什么长江学者叫长江学者而不是黄河学者?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香港李嘉诚基金会为提高中国高等学校学术地位,振兴中国高等教育,于1998年共同筹资设立的专项高层次人才计划,该计划包括实行特聘教授岗位制度和长江学者成就奖两项内容。而长江实业集团是李嘉诚旗下企业,因此就叫长江学者。

四、古文中带娘的古文?

1.如《乐府诗集·木兰诗》中“旦辞爷娘去”。

2、如古乐府《子夜歌》中“见娘喜容媚,愿得结金兰”。对妇女的泛称,多指少女。 3、如《金瓶梅词话》中:那秋菊拾着鞋儿道:“娘这个鞋,只好盛我一个脚指头儿罢”。

4、如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中“娘以指叩门”语句。称长辈或年长的已婚妇女

5、表示“又”。如唐· 杜甫《兵车行》中“耶娘妻子走相送”。

五、先秦古文和以后古文区别?

因为各代口语不一样。 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后代文言文,本来就是仿古的文章。 但是文言文只是古代的书面语,而白话文是唐宋以来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只不过不把它用作书面语罢了。既然天天讲白话文,古人写书面语的时候也就不免加入一些平常的口语了。 所以,历代文言,大体则同,具体则异,万事万道,莫不如此。

六、神农学者与芙蓉学者区别?

神农学者是湖南农业大学以培养人才为主实施的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芙蓉学是湖南省青年人才。

七、中原学者,黄河学者是什么称号?

2004年3月11日,河南大学首次面向国内外招聘“黄河学者”,正式启动这个新的人才引进计划。

 首批“黄河学者”岗位共设立10个,每位“黄河学者”除享受正常的工资及福利待遇外,校方还为每人每年提供岗位津贴10万元和相当数额的教学科研启动经费。河大希望通过设立“黄河学者”岗位,加快学校的学科(实验室)、学位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增加学校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数量。

而“中原学者”是河南省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规范和加强“中原学者”的管理工作,根据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财政厅、人事厅、教育厅、科协《河南省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制定本办法。“中原学者”的管理工作,根据河南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财政厅、人事厅、教育厅、科协《河南省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制定本办法。“中原学者”每年评审一次,每次最多评出5~7人。评审工作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

八、恭喜古文?

可矣君子,乔迁白云。美轮美奂,我有嘉宾。

福尔子孙,利汝后胤。

九、稻米古文?

唐朝诗人李绅所写的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 所写的就是稻米,也称大米。

十、解释古文?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①。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②。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①好力:爱好勇武、力气。②败北:战败逃跑。北, 打了败仗往回逃。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①,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②,辞令如故③。桓公怒,欲倍其约④。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⑤。

  ①鲁城坏即压齐境:意思是说,你们侵略鲁国,已经深入到都城边缘、假如鲁国的都城倒塌,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了。②颜色:脸色。③辞令如故:像平常一样谈吐从容。④倍:通“背”。背弃、违背。⑤所亡地:丢失的国土。亡,丢失,失去。

  曹沫,是鲁国人,凭勇敢和力气侍奉鲁庄公。庄公喜爱有力气的人。曹沫任鲁国的将军,和齐国作战,多次战败逃跑。鲁庄公害怕了,就献出遂邑地区求和。还继续让曹沫任将军。

  齐桓公答应和鲁庄公在柯地会见,订立盟约。桓公和庄公在盟坛上订立盟约以后,曹沫手拿匕首胁迫齐桓公,桓公的侍卫人员没有谁敢轻举妄动,桓公问:“您打算干什么?”曹沫回答说:“齐国强大,鲁国弱小,而大国侵略鲁国也太过分了。如今鲁国都城一倒塌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了,您要考虑考虑这个问题。”于是齐桓公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说完以后,曹沫扔下匕首,走下盟坛,回到面向北的臣子的位置上,面不改色,谈吐从容如常。桓公很生气,打算背弃盟约。管仲说:“不可以。贪图小的利益用来求得一时的快意,就会在诸侯面前丧失信用,失去天下人对您的支持,不如归还他们的失地。”于是,齐桓公就归还占领的鲁国的土地,曹沫多次打仗所丢失的土地全部回归鲁国。

标签: {$tag}